联系信息

办“精”中职教育须立足“两个基础”

办“精”中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立足“两个基础”是办“精”中职教育的关键前提。

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办“精”中职教育,能给更多初中毕业生带来高质量的学习选择,确保不同学习偏好、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接受到高中阶段教育,为更高质量教育公平的实现奠定基础。中职教育特有的多样化育才、多模式育人,使得偏好技能学习的学生能在技能黄金培养期接受到完整系统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特有的兜底功能,使得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也能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就业。

中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起点。中职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性任务,通过中职教育的发展,能让学生得到完整有序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感教育。同时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衔接,形成“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的贯通培养路径,使得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得以真正形成。

中职教育具有培养多方面人才的多元功能。中职教育作为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能针对14—17岁青少年的特点,填补普教与实践技能培养之间的空白。中职教育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双轨路径,既能培养直接就业的初级技能人才,也能为高职教育输送生源,满足学生的多重需求,实现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统一。

办好中职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同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企业的并存,决定了中职教育具有支撑技术占比偏低、劳动和资源占比较高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当地产业所需的初级技能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的脱贫致富。

中职“两个基础”定位的明确,阐明了中职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为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路径。办“精”中职教育,让“两个基础”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必须基于“衔接性”、强化“整体性”,协同做好以下工作:

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聚焦“两个基础”的定位,通过制度建设明确中职教育基础功能所应履行的核心使命、办学原则和工作要求;聚焦类型教育特质,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方案,突出培养工匠人才的核心使命和教育教学重点,不能将“职教高考”方案变成普教高考方案的简化版;依法保证中职教育的财政投入,为中职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夯实条件基础。

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引导中职学校依据“两个基础”的使命和类型特质,把牢立德树人的教育重心,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基于“匠”心,坚持全面发展、手脑并用,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情感和实践操作能力;要建构具有职教特色的考核制度,将“两个基础”的建设要求落到实处;要引导中职学校坚守产教融合的职教规律,在办学上坚持校企合作、教学上坚持工学结合、管理上坚持产教融合。

中职学校要转换办学理念,将服务国家战略与服务民生需求统一起来,将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与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结合起来,贴近学习者差异化成长需求,兼顾升学、就业等多项需求。基于服务社会的使命,融合多方力量,一体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潜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现有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提升培训,将学校办成助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习中心,在更阔域面、更高水平上提升中职教育的兼容性和适应性。以服务区域经济、对接高职教育为核心,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构建适应性强、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聚焦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坚持实践导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重塑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充分满足国家、行业、企业、学生、学生家长和相关高职学校等多方面的需求。

(作者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1日 第05版

作者: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