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纳自己,共融校园,成就自我。
周一 - 周五: 9:00 - 18:00
联系邮箱: wailian5@jxdtrl.com
学校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庐山东路8号
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写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职业院校纷纷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期实现“边学边产、以产促教、产教融合”的目标。然而,尽管政策导向明确、投入持续加大,许多职业院校在实践中仍面临一系列结构性、理念性困境。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不莱梅大学的研究者就提出“教育场景”与“工作场景”的根本区别,这一理论为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产教融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1. “产”与“教”的错位与脱节
不少实训基地以“生产”为导向建设,却忽视了教学组织逻辑,形成了“像工厂不像课堂”的局面。教师难以将生产任务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学生也难以在高压产线中真正获得深度学习机会。
2. 缺乏真实的产业情境与工艺迭代
许多实训项目存在“仿真不真”的问题:设备与流程脱离当下产业现实,无法形成对企业最新技术与组织模式的认知。最终,学生仅仅掌握“作业式”技能,难以胜任企业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
3. 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部分企业参与仅限于“名义合作”或短期项目,缺乏持续投入与共同课程开发的机制。其原因在于:企业对实训产出质量预期不高,且管理成本大于收益。
4. 教师“双能型”身份认同模糊
教师在教学与生产之间游移,不少人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产业理解流于表面;即使进入企业也很难深度参与真实项目,导致教学内容脱节实际。
不莱梅大学学者指出,“工作场景”强调效率、成果、责任承担;而“教学场景”则强调试错、反思、意义建构与发展性。若将学生简单置于“真实工作场景”中,期望其像员工一样完成任务,实质上剥夺了教学中“错误容忍”与“系统反馈”的核心价值。
这意味着,教学必须在“拟真”与“适教”之间找到平衡。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将生产场景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学校,而要对其进行教育性重构,使其既“逼真”又“可教”。
1. 基于“教育性工作任务”的课程再设计
以“工作任务”为起点,但不以“产值”为最终目标,而是通过任务分解与反思机制,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知识—操作—问题—反思—优化”循环。例如,在3D打印设计实训中,不是简单让学生完成一批订单,而是引导其探索产品迭代背后的逻辑。
2. 建设“拟真+反思”双结构实训环境
生产场域应融入多种教学元素,如设计讨论区、技术档案馆、反馈研讨室等,使“做中学”变为“学中做、做中思”。同时应留有“试错空间”,鼓励学生在安全环境中主动探索与总结经验。
3. 推动“双主体”师资培养机制
通过教师入企参与“真实项目开发”+企业工程师进入课堂“双向流动”,建立“双导师制”,强化教师产业实践能力与课程开发能力并重。同时鼓励企业技师参与“教学方案研讨”,增强其教育理解力。
4. 建立“长期协同”的校企共育机制
打破“项目合作”式的短期合作方式,推进“校中企”“企中校”式实体平台建设,如设立“共享研发工作室”“学生众创工坊”等,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程体系,促进资源与目标的长期协同。
5. 评价机制向“过程性发展”倾斜
不再单纯以产出数量或完成度为唯一标准,而应从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意识等维度建立多元过程性评价,强调“学习的成长性”。
老谷总结:走向真正融合的“第三空间”
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就业导向”,更是“能力发展导向”。要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既不同于传统课堂、又异于企业产线的“第三空间”——一个能够融合真实产业逻辑与教学发展规律的教育性生产环境。
这不仅是对实训基地物理空间的重构,更是对教育理念与组织模式的再造。借鉴不莱梅大学的区分理论,我们必须意识到:生产性实训的核心不是“做产品”,而是“育人才”。唯有如此,职业院校才能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