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息

中职学生都升学了,产教融合还需要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走上“升学”道路,从职教高考进入高职甚至本科院校。一些学校甚至以“升学率”作为办学核心目标,职教从“以就业为导向”悄然转向“以升学为核心”,职业教育正经历一场静悄悄却深刻的转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中职学生大都不直接就业,产教融合还有必要吗?

这个问题不只是技术性的,而是一个深刻的战略问题。如果我们只从眼前看、从“升学取代就业”的表象看,可能会得出“产教融合不再重要”的短视结论。但如果从教育的本质、产业的发展、学生的未来来看,产教融合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一、“升学化”不等于“学术化”,更不能等于“脱离产业化”

当前中职学校纷纷转向“升学班”,很多专业课程逐渐“高考应试化”,语数英成为主课,实训设备“吃灰”,企业合作“空转”,似乎升学路径天然与产业割裂,即使实训也都是围绕技能考试。

但问题在于:我们培养的,是要继续走职业发展路径的学生,而不是单纯为了考一纸文凭。

升学只是职业成长的一个阶段,它不等于转向“纯学术”道路。无论进入高职还是职教本科,学生最终都要走上职场。而没有产业经验、技能训练、行业素养的学生,即便升上去了,也很难真正适应社会需求。产教融合,是保障升学后教育质量与就业竞争力的根本机制。

 

二、没有产教融合的升学,是“空心化”的职业教育

一所中职学校的领导说得很扎心:“我们搞升学班,就是拿普通高中的模式去套,但学生学不进去,老师也教得心虚。”

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原本是为技能而来的,却被“升学压力”重新推入书本灌输。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简单复制普高模式,而是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升学 + 实训 + 就业素养”三位一体的体系。

没有企业进校园、没有实训进课堂、没有项目带教学,中职升学将变成一场形式主义——学生拿着文凭,却不知道企业在做什么,也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最终将导致“学历堆积,能力空心”,既浪费教育资源,又让学生迷茫。

 

三、未来的“升学”,应当是“深度产教融合型升学”

国家推动职教本科和“职教高考”,初衷是为技术技能人才打通成长通道,而不是将中职办成“低配普高”。在这个背景下,产教融合的任务不仅没削弱,反而升级为“系统型产业协同育人”。

设想一下:一个中职生,在校期间参与真实企业项目,掌握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数字媒体等前沿技能;升入高职或本科后,继续与行业龙头共建课程、共同研发、共同实训。这样的职业成长路径,才是职教升学应有的模样。

更重要的是,未来的企业需要的不再是“书面型人才”,而是具备项目实战经验、产业理解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这就要求无论是中职、还是职教本科阶段,都要将产教融合贯穿始终,甚至要与地方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推动形成真正“有用、有根、有魂”的职业教育。

 

四、产教融合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落脚点

很多教育改革喊“以学生为中心”,但如果没有产业的真实场景、企业的真实需求、项目的真实挑战,所谓“以学生为中心”不过是口号。学生最终要靠技能吃饭、靠能力立足,没有产教融合的教育,注定培养不了真正适应未来的学生。

哪怕学生升学不就业,哪怕他们未来继续深造,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也要参与实习实训,接触产业一线。中职阶段就应该奠定“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学习习惯和产业感知。产教融合,是最真实、最有效的“学生中心”。

 

五、老谷总结:升学不是终点,产业才是方向

中职学生纷纷升学,是教育进步的一部分,是国家政策鼓励的结果。但我们要始终牢记一点: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产业培养人、为社会育才。

升学,不应当意味着脱离产业,反而应当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机会。

如果把中职办成了“准普高”,如果把升学变成“去职教化”,那么我们培养的将不再“能工巧匠”,也不是“技术人才”,而是一批被误导的、既考不上好大学、也不适应企业的“两头空”学生。

只有坚持产教融合,哪怕学生升学不就业,依然能够塑造真正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有能力的青年。

产教融合,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成才”。

来源:今日头条